閒話澳門「街」  圖文 / 文 水

 俗話「廣州城」「香港地」「澳門街」,主要體現澳門土地面積小;其實澳門的街道也別有一番特色。

 由於曾是葡國人管治過的地方,街道劃分有中式與葡式兩種,中式類型,如:街、巷、里、圍、社、坊等;而葡式類型則有大馬路、前地、圓形地、瞭望台、石級、土腰(只有「亞馬喇土腰」)等;很多時候會加上方位詞語,如:正(關前正街)、橫(三巴仔橫街)、上(三層樓上街)、中(南灣中巷)、下(大炮台下街)、前(夜呣前巷,正名是聚寶街)、後(醫院後街)、左(龍頭左巷)、右(大三巴右街)、東(公局新市東街)、南(沙梨頭南街)、西(水手西街)、北(大炮台北巷)等,讓大家能夠迅速了解街道所在位置。

 中式路名多與行業、地理位置有關,葡式則以對名人紀念形式、宗教相關方面較為普遍;也有與日常生活相關且有趣的,如:大頭針圍、雞公圍、情人街、戀愛巷、幻覺圍/高樓里等。

 不知是為了便利還是為了什麼,有時還會將附近的街道串接起來,如:紀念當時最具代表性的知識分子(文第士)之一的「文第士街」,附近的一條小巷名為「文第士巷」;因主教座堂而得名的「大堂街」上的一條小巷稱「大堂巷」、一段掘頭路稱「大堂圍」、一端的斜路稱「大堂斜巷」、平地稱「大堂前地」等,讓人一看就明白這裡離「大堂」不遠。

 有些因歷史事件而得名,如「得勝馬路」(紀念葡荷澳門戰役勝利)、「十月初五日街」(紀念葡萄牙人革命成功,在1910年10月5日成立共和國;據說為了讓華人能夠更好地接納而特意加上「初」字)。

 也有因某個事件而得名,如:崗陵街又稱「荒字巷」,據說當年一名賣身出國的工人對生活無望,將全副身家投注在兩檔字花(以前民間流行的一種賭博模式,莊家在有36個人名或動物或其他的列表中,抽取其中一個覆蓋起來、掛在當眼地方,賭徒隨意下注,到時間會當眾打開謎底,派彩一般為「1賠30」),同時購買「荒」字,竟然押中,工人不但贖身還在此買下大宅,街坊稱大宅一帶為「荒字巷」。

 有時一字之差,如「咸蝦巷」與「咸蝦里/圍」是不同的,「巷」較「里」大,所以「咸蝦里」是在「咸蝦巷」中的一段「掘頭路」。而「乾草圍/賣草地里」與「乾草里/賣草地圍」驟看都差不多、相同的七個字,只是排序有點不同,其實是兩個地方,在「賣草地街」上兩段相距不遠的「掘頭路」。

 隨著澳門的回歸,街道名牌也作出改變,昔日街道名牌以直排形式,葡文名稱一般佔四份之三的面積、中文只佔四份之一面積;回歸後改為橫排模式,中文與葡文各佔一半面積,中文在上、葡文在下;如今只有極少數名牌仍保留直排形式。

 漫步街頭不僅浮起遐想,住在「美女巷」的是否都是美女?穿過「肥胖圍」會否真的變胖了?「芒果街」上究竟是種有芒果樹?還是有芒果買呢?

 下次行街時你也不妨留意下,還有哪些有趣的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