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者園地)舒伯特的獨唱藝術歌曲   樂飛

 西方的所謂藝術歌曲(Lieder)興起於十九世紀初,而把此音樂形式提升到完美境界的是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 1797-1828)。舒伯特有「歌曲之王」的尊稱,他畢生寫了六百多首藝術歌曲,絕大部分屬鋼琴伴奏的獨唱作品,包括名聞遐邇的《魔王》、《鱒魚》、《聖母頌》、《搖籃曲》,以及聯篇歌曲《美麗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及《天鵝之歌》等等。在這些作品中,舒伯特以音樂體現詩詞內涵,並讓鋼琴發揮戲劇性功能,與人聲相應和,賦予藝術歌曲全新的面貌。

 舒伯特剛滿十六歲時,由於聲帶成熟而不得不離開維也納皇家神學院兒童合唱團,他先在父親的學校當實習教師,無心教學的他把課餘時間都投入作曲,這段時間是舒伯特創作的巔峰期,他以超乎常人想像的速度,在短短三年內寫了大量不同類型作品,僅藝術歌曲已有三百多首,佔了他畢生歌曲創作量的一半,它們洋溢樂觀情緒與清新格調,反映作者對人生的美好憧憬。之後舒伯特的歌曲創作未曾停息,即使在離世前飽受健康惡劣及經濟拮据之苦,仍從未影響其創作,種種折磨反而更強化了他作品的質量,《冬之旅》(Die Wintereise D.911)、《天鵝之歌》(Schwanengesang D.957)便是最佳證明,這些作品都是在他窮困潦倒、惡疾纏身的境況下完成,表現出作者孤寂、無助、絕望的心境,特別深刻感人。

 舒伯特的天才,可憑他十八歲時創作的《魔王》(Der Erlkönig, D.328)得到印證。這是一首敘事性歌曲,描述在陰森的黑夜,一位父親抱著病危兒子策馬飛奔趕赴求醫,但最終仍被一路死纏的魔王帶走兒子生命的故事。歌曲一開始,鋼琴伴奏的右手奏出了模仿急促馬蹄聲的三連音,左手音型則像寒風在呼嘯,這個令人緊張不安的伴奏音型始終貫穿全曲。接著,獨唱部一身兼四職,以不同表情扮演說故事者、魔王、父親和兒子的角色。在僅三分多鐘的音樂中,病重兒子的驚惶失措、虛弱乏力,慈祥父親的故作鎮定、好言安慰,狡滑魔王的虛情假意、凶相畢露,都繪影繪聲地、生動形象地透過一具鋼琴,一把人聲刻劃出來。

 舒伯特於二十歲完成的《鱒魚》(Die Forelle D.550)亦是一首敘事性歌曲,輕鬆明快的旋律,琅琅上口的民謠風格,十分討人喜愛。此曲伴奏的左手部分代表了小溪的水花,右手則刻劃出鱒魚活潑遊弋的形象,鋼琴聲部栩栩如生地把這樣的畫面生動地描畫出來,已令人慨嘆。此外全曲不同樂段利用巧妙的轉調手法,戲劇性地表達不同的場景,天真單純的鱒魚踫上冷酷欺詐的漁夫,由設法逃避至最終被捕獲,體現世途的凶險。與此同時,說故事者(歌唱者)透過不同的情緒的演繹,把與故事相應的怡然、擔憂及緊張氣氛表達得淋漓盡致,短短的一首歌曲,已盡顯大師手筆。

 先介紹兩張筆者喜愛的舒伯特藝術歌曲唱片。

 由德國女高音舒瓦茲歌芙(Elisabeth Schwarzkopf 1915-2006)選唱的二十四首歌曲,分別由三位著名鋼琴家伴奏,主要收錄於一九六零年代,演唱者技巧洗練成熟,處理雖略煽情,但很富感染力。

 德國男高音溫德利希(Fritz Wunderlich 1930-1966)主唱於一九六六年的聯篇歌曲《美麗的磨坊少女》(Die Schöne Müllerin D.795),由Hubert Giesen鋼琴伴奏。溫德利希的音色既寬厚宏亮,又從容自然,最宜演唱抒情藝術歌曲,可惜此錄音兩個月後溫德利希因意外英年早逝,終年才三十六歲,那溫柔甜美的男聲,只能靠錄音來憑弔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