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壓力拔毛拔到禿 好發青少年不罕見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五日電】一名男大生從初中開始就會拔頭髮,嚴重影響外觀被排擠。醫師提醒,拔毛症好發率約為百分之一,並非罕見的行為問題,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蔡尚穎表示,拔毛症是以拔除身體毛髮為主的行為疾病,好發於十二至十四歲以後,女性居多,主要症狀為拔頭髮、眉毛。

 依據美國精神醫學會推估,每一年、每一百名青少年或成人中約有一至二名患者。以此推算,初高中三個班級中可能就有一人。

 蔡尚穎說,拔毛症的成因多是源自於外在的情緒困擾,例如升學、求職或與家庭成員相處緊張所產生的壓力等。有些情緒困擾的患者會藉由咬指甲、摳皮膚緩解壓力;拔毛症患者則透過拔毛紓緩情緒,逐漸演變為無法控制地拔毛,多為隨手可及的區域例如眉毛、前額及兩側頭髮。

 若拔毛行為已到自我無法控制、影響外觀且出現社會畏縮、煩躁而影響成就表現時,就需要專業治療介入。

 蔡尚穎分享,曾有一名男大生從初中逐漸養成拔頭髮習慣,即使理光頭也會拔除特定部位毛髮,久而久之因為外觀怪異而遭排擠,上高中後凡外出均戴帽子,也會沿著帽緣拔頭髮,嚴重影響人際關係與日常生活。他平常幾乎只和家人來往,即使寒暑假也整天在家玩電腦,鮮少休閒旅遊,考量後續畢業求職,才到醫院求診。

 拔毛症是透過學習機轉而來的行為,治療以「行為治療」為主而非仰賴藥物,由醫師仔細評估拔毛的情境與過程,再逐一修飾行為。

 蔡尚穎說,上述男大生在未服用任何藥物下,接受近半年的行為治療,成功戒除拔毛症的困擾,結束治療前還感動地表示,「頭髮總算享受到不戴帽子的自由空氣」。

 蔡尚穎提醒,若有疑似拔毛症症狀且有動機接受治療者,可以尋求有從事行為治療的專業機構,或醫院精神科拔毛症特約門診等專業資源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