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萬象)大山裡的化石修復專家 蔣成 施錢貴

 一塊不起眼的石片,卻蘊藏著二億二千萬年前的故事。經過化石修復專家李剛近一個小時的修復,一塊貴州關嶺海百合化石就展現在大家面前。

 據專家考證,位於貴州省關嶺縣新鋪鎮的古生物化石群形成於距今二億二千萬年前(晚三疊世)的海灣環境,主要化石門類包括魚龍、海龍、海百合、菊石、鸚鵡螺等化石,是種類眾多、保存完好、規模龐大的化石群。

 這裡的化石得以「重現天日」,離不開像李剛一樣的化石修復專家們的工作。

 李剛使用的修復方法是噴砂修復法。他將一塊盤子大小的化石放到一個密閉的化石修復箱內,隔著玻璃用噴頭和氣動筆進行修復。

 他一邊修復一邊告訴筆者:「海百合是一種棘皮動物,只不過長得像植物,因此有了這樣一個植物的名字。」李剛的噴頭每到一處,附著在化石表面的雜質就被吹乾凈,海百合的骨骼逐漸清晰,精美的條紋逐步顯現。

 「使用噴砂噴頭修復化石一定要控制力度,既要足夠的力道將雜質清除乾凈,又不能用力過猛損傷化石。」李剛說,感受海百合的魅力,必須得從海百合還是原石的時候開始,見證它逐漸褪去外衣,再到成形,直到修復完成之後綻放絢麗的光彩。

 前些年,當地村民不懂海百合化石修復方法,盜挖盜採化石後經常把化石修壞。李剛一直在不斷提倡科學保護和正確修復,他認為每一塊海百合都獨一無二,容不得一絲馬虎。

 「修復海百合時應避免傷害它的棘皮,它的棘皮如同人的皮膚一般,所以更要細心,不要傷害到它。」李剛說。

 在學習修復化石的初期,一朵巴掌大的海百合需要十多天才能修復完成。而修復技藝越來越高的李剛,如今修復這樣一塊化石只需要一個小時左右。

 二十多年來,在他修復的作品中,有硫鐵礦共生的海百合化石,也有魚龍胃部等精工細磨的化石標本。

 作為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二零一八年「非凡貢獻人物(提名)」稱號的獲得者,李剛毫不吝嗇地把自己鑽研的成果教給前來學藝的學徒和志願者。

 如今,在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定期開展的「跟著專家修化石」活動時常吸引不少遊客前來體驗。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修復化石瞭解海百合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