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壇思學)棉花糖效應 王小云

 在一九七四年,美國教育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在史丹佛校區,選擇了一所學齡前學校進行了經典的「棉花糖試驗」,測試四至五歲兒童延遲享樂情形,經過十至十二年之後,受試者進入青春期,在情感和社交方面的能力,差異特別明顯。長期追蹤觀察及研究顯示,延遲享樂的能力與其自我控制力、注意力集中、明事理、合作性等良好的個人特質有密切關係。延遲享樂的能力是預測一個人未來成功或不成功的一項重要指標。

 能夠延遲享樂或延遲享樂時間較長的受試者,在學校裡都表現得比較好、比較懂得與人相處,擁有較高的社會競爭力、自信心、學習效率、生活中比較會處理壓力、應付挫折、申請大學時的學業性向測驗分數也比較高。十年之後,他們仍然能夠克服即時享樂的誘惑,而那些無法延遲享樂的大約有三分之一受試者缺乏上述的人格特質,進入青春期之後,在社交表現上較為羞怯退縮,遇到壓力時,容易顯得退縮不前。猜疑心較重,脾氣也較為暴躁,且好與人爭吵。十年之後,他們仍然無法抗拒眼前即時的滿意與享樂。

 延遲享樂的能力既然可以作為兒童將來表現的參考指標,那麼是否也與目前學生學習的表現相關呢?米歇爾等人在一九八九年的研究指出能夠延遲享樂的受試者的學業性向測驗成績比較高。延遲享樂能在學習過程中抑制不利學習的因素,加強自我控制而維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在二OO三年,國內學者王紅姣的研究也發現,自我控制力和學業成績呈正相關,顯示延遲享樂會影響學習的表現。

 延遲享樂的能力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而這樣的能力是可以透過學習、互動獲得。增強原理中獎勵制度的運用,可以讓兒童了解延遲享樂行為是可以得到獎勵的,當兒童看到同儕受到獎勵的行為,自己也會跟進,做出同樣的行為以獲獎勵,也就是模仿學習。當兒童表現出延遲享樂行為時,不論是自發的表現或是模仿學習的表現,都予以增強鼓勵,在如此良性循環下,可逐漸使兒童延遲享樂行為內化成一種習慣,培養兒童自我控制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以民主方式教育的兒童較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父母要求較高的兒童也有較好的自我控制的能力。若家長能採取適切的教育方法,則可培養兒童更豐富自我控制力而延遲享樂。

 綜上所述,延遲享樂是一種心理成熟的表現,專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在等待中表現出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延遲期間所表現的延遲享樂能力。由於延遲享樂是人類許多複雜行為的基礎,是個體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賴走向獨立的重要指標,是成功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也是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社會美德。延遲享樂是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對於學生個體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以上內容對於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延遲享樂能力,而逐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