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隨筆)清明節的祭樂 風雲

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大型的公眾活動都相繼取消,大家都是留在家裡,減少一些戶外活動,避免疫病的傳播,這是必要的措施之一。據說,本年度的清明節,有關當局也做出呼籲,希望市民少作聚集,儘量減低疫病的風險。

清明節乃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個民間的節氣,在這個日子,大家都會踏青掃墓,慎終追遠,加上春暖花開,借著郊遊,也可以和大自然親密接觸,舒展身心,但今年情況可能有變化了,相信掃墓的人群會相對減少。

一九七六年的清明節,在北京的群眾為了紀念一代偉人,自發在天安門聚集,寫下了不少詩作張貼出來表達心聲,釀成了那年天安門的清明節事件,後來作曲家陳培勳根據當年的詩作,寫下了著名的第二交響曲《清明祭》,時為一九八零年,距今剛好是四十周年了。

陳培勳先生是廣西人,出生在香港,他中學時期已隨名師學音樂,解放前就讀上海國立音專作曲系,畢業後在國內多處地方任教,新中國成立後,被禮聘為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和配器教研室主任,為新中國培養了不少作曲人才,而這部《清明祭》交響曲,是他的第二號交響曲,得到第一屆全國交響作品優秀獎。

陳培勳先生在這部作品的扉頁上寫上,獻給為真理而英勇獻身的勇士們,其內涵超越了清明節的內容了,作品是單樂章的結構形式,大約分為三個段落,每段均從慢板開始,充滿了追悼及懷念的氣氛,並且都加上了明確的標題,所謂憑曲寄意也。因為三段內容都是取自七六年的天安門詩抄,這些都是人民對革命烈士豐功偉績的懷念。例如第一段標題為「烈士碑前」,描寫出丹心映山河的感覺;第二段名叫「忠魂舞」,正是當年天安門廣場上感人而悲壯的一幕,而最後的「遺願化宏圖」,充滿了信心和理想,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氣概!因為作者在構思創作詞曲的時候,政治局勢尚未正式完全明朗,所以是以《清明祭》作為標題,但其內容已不是只是清明節慎終追遠的內涵,而是更想表達我們炎黃子孫的真正心聲,無論什麼時間,大家都要有不屈不撓的精神,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