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醫院)產後乳汁不通

 一、甚麼是產後缺乳?

 哺乳期間,產婦乳汁甚少或全無,稱為「缺乳」,亦稱「乳汁不行」或「乳汁不足」。多發生在產後的二至三天或十五天內,也可發生在整個哺乳期。乳汁之多少以及是否缺乏,以能否滿足嬰兒需要為標準。

 二、病因

 乳汁由氣血化生,受陰陽所調控,但又與沖、任、心、肝、腎、脾、胃等經脈有關,其中肝、胃兩經與乳頭、乳房關係尤為密切。缺乳機理複雜,主要仍在虛實兩者。

 三、缺乳的辨證論治

 起初出現乳汁不足時,新產媽媽先不要過度擔憂,首要保持充足休息及補充營養,若屬虛症可飲用豬蹄煮湯補血通乳以增加乳汁分泌,並可在湯中適量加入通草,功專通絡,也可下乳。若乳汁仍無明顯增加,可在中醫師的指導下按體質調治服用中藥。

 中醫將缺乳的證型主要分為氣血兩虛型和肝鬱氣滯型,治療總則為調理氣血,通絡下乳。氣血兩虛型治以益氣養血,佐以通乳,可用通乳丹(《傳青主女科》)加減治療。肝鬱氣滯型則以疏肝理氣,通絡下乳,方用下乳湧泉散(《清太醫院配方》)加減治療。

 產後缺乳中醫藥治療效果較好,多數媽媽經過中藥治療調理氣血或暢通乳絡後,同時養成定時餵哺寶寶的習慣,漸漸地乳汁分泌便會增多,同時也能防止造成乳汁積蓄。即使寶寶未肯吸乳,應將多餘的乳汁擠出或用吸奶器吸出,因過多乳汁積蓄,擁塞乳絡後容易造成乳腺發炎,若乳房出現紅腫熱痛,乳汁分泌不暢,或伴有發熱等症狀,應及時求醫治療。

 四、缺乳的其他療法

 1.針法與灸法

 針法:主穴膻中,乳根,少澤,偏於氣血虛弱者,加足三里、三陰交、脾俞、胃俞、膈俞;肝氣鬱結者,加太沖、合谷、內關、肝俞。

 灸法:取膻中、乳根。用艾條溫和灸十至二十分鐘,每日兩次。七至十天為一個療程。

 2.推拿

 媽媽可於產前產後以打圈方式從乳房不同方位向乳頭方向按摩乳房,或以暖水袋熱敷乳房,促進乳腺通暢。或取俯臥位,用單掌或雙掌推揉胸、腹、腰背、骶部數分鐘,點按脾俞、胃俞、膈俞、各一至兩分鐘。再取仰臥位,用單掌或多指任脈路線摩擦胸腹部數分鐘,用拇指按摩乳根,膻中,中脘,關元各一分鐘,點按足三里兩分鐘,以七次為一個療程,穴位按摩有助氣血運行,促進乳汁分泌,改善乳汁阻滯,在按摩的過程中可使媽媽得到適當的休息,放鬆精神,舒緩緊張情緒,均有利於乳汁分泌。

 3.外治法

 用熱水或蔥湯熏洗乳房,也用桂皮煎水,或三棱十五克煎汁後洗乳房,均有宣通乳絡,適用於肝鬱氣滯性產後缺乳。

 五、飲食注意

 凡屬虛症或虛實夾雜者,營養補充極為重要,豬蹄、鯽魚、糯米、赤豆、酒釀等是主要食療品,同時食物宜淡不宜咸,因咸能耗血,並要忌辛辣之品。

 六、轉歸及預後

 產後缺乳多為常見。早期哺乳就發現缺乳應及時治療。一般來說,本病產後半個月內治療效果較好,若在一至二個月後才治療,往往效果不佳。

 七、預防和調理

 1.保證充足睡眠和精神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因素刺激。

 2.產後盡早哺乳,定時哺乳,促進早期泌乳。

 3.指導和糾正產婦餵奶姿態,尤其注意嬰兒含接乳頭的方式,夜間可以多吸吮,因為夜間泌乳素分泌較白天旺盛。

 4.多進行高蛋白流質飲食,增加營養,調節情志。◇

 科大醫院

 中醫生

 梁人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