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內蒙古牧民沙漠裡養螃蟹 朱文哲 貝赫

 牧民老滿今年又賣了一百多頭牛,但這並不是他家今年的全部收入,因為家裡養的蟹還會有一筆進賬。

 五十一歲的老滿名叫那仁滿達呼,家住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呼和木獨鎮巴音溫都爾嘎查,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養牛大戶,周圍的人都愛叫他「老滿」。這位養牛大戶,從去年開始在庫布其沙漠深處養起了螃蟹。

 說起老滿家的螃蟹,還得從杭錦旗引黃河凌水進沙漠講起。

 老滿的家在比鄰黃河的庫布其沙漠腹地,缺水是他以前最頭疼的事。「沙漠裡有幾個自然形成的『柴達木』,牲口喝水靠它,人喝水只能靠打深井,風沙一大,水就少了。」老滿說。

 「柴達木」是蒙古語的音譯,意為「低窪、有水、長草的地方」,是沙漠裡僅有的綠洲。而沙漠北邊的不遠處就是黃河,流經的杭錦旗是黃河流域流經最長的旗縣,每年長達一百二十天左右的凌汛期給沿岸地區帶來極高的災害風險。

 一邊是水害,一邊是沙害。沙會掩水,水能潤沙。如何讓兩者達到一個平衡,杭錦旗人開始了認真的思考。

 經過調研論證,二零一四年凌汛期,杭錦旗利用黃河南岸總幹渠和牧業分幹渠,首次將凌水成功引入了庫布其沙漠腹地。「在黃河凌汛高水位時將凌水引入沙漠低窪地,進而形成水面,以此來改善沙漠生態環境,達到減輕防凌壓力和治沙的雙贏目的,變水害為水利。」杭錦旗水利局局長劉海全說。

 二零一四年引水嘗試的成功讓杭錦旗人看到了治沙防汛的新希望。

 二零一五年至今,杭錦旗已累計分凌引水近二億一千萬立方米,顯著減輕了凌汛壓力。不僅如此,如今的庫布其沙漠腹地形成近二十平方公里的水面和近六十平方公里的生態濕地,有二十多種植物自然恢復生長,十多種水鳥在這裡長期棲息。

 「目前杭錦旗在庫布其沙漠形成了沙水相連的自然生態格局,促進了生態系統的恢復,也為周邊農牧民帶來了顯著的收益。」劉海全說。

 曾經惡劣的生態環境讓很多牧民不得不退出沙漠,如今,生態恢復吸引牧民重回沙漠,回到「柴達木」變多的沙漠。

 曾經老滿家只能養幾十頭牛,而現在已經達到了七百餘頭。「這樣的養牛規模在過去可真不敢想。」老滿說,他算了一筆賬,一頭牛平均可以賣一萬元,收入翻番地漲。

 讓老滿驚喜的不僅是養牛規模,還有在沙漠裡養殖水產。

 老滿家有八千八百畝草牧場,這其中有近一千畝「柴達木」。看著越來越多的水,老滿琢磨起了水產養殖。「二零一六年我嘗試在水裡養魚,可是水域面積太大,我缺少養殖經驗,好多魚都遊跑了。」他笑著說。

 去年,老滿和專業的養蟹人合作,在自家的「柴達木」養起了螃蟹。「現在我家的螃蟹大個的每斤能賣五十元呢。」在老滿看來,自己從放牧「跨界」水產養殖的效果還不錯,明年他準備在擴大螃蟹養殖規模的基礎上繼續豐富水產的養殖品種。

 「未來我們規劃將黃河凌水繼續向東引,進一步擴大水利治沙的效果,讓更多農牧民能夠在庫布其沙漠吃上生態致富飯。」劉海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