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邊境拉祜寨的脫貧嬗變 胡遠航

 上世紀50年代,民族工作隊屢次進山尋找,將西南邊陲哀牢山中過著「野人」般生活的「苦聰人」(又稱「拉祜族」),漸漸搬出密林;但難以根除的貧困,又一次次拉著小部分「苦聰人」重回老林。

 為了「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一場拉鋸戰再次在雲南綠春縣平河鎮拉祜寨上演。

 拉祜寨地處中越邊境,山高林密路遠,是典型的「民族直過區」特困村。全村33戶168人,全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在數年前,村裡還有人遊居在密林中,全部家當不足百元(人民幣,下同)。更為嚴重的是,尿檢顯示,該村有89人吸食鴉片。

 「很難想像,21世紀還有人直接睡在地上,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但這就是我們找到部分拉祜寨人時看到的景象。」平河鎮平河村委會黨總支副書記朱福忠回憶,「那會,看到外人找來,拉祜寨人扭頭就跑。大概是遁跡山林慣了,害怕與人接觸。」

 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民族工作隊找到拉祜寨人後,就曾幫他們開墾了田地、蓋好房子。後來,當地政府還將茅草房升級為石棉瓦房。可他們總是住了走、走了住,始終沒定居。有人是習慣了野外生活,也有人是為了找吃的。

 拉祜寨村民、59歲的楊立甫說,大家往往帶著一塊塑料布、一口鐵鍋就進山了,哪裡有獵打、有木薯挖,就往那裡走。晚上,走到哪裡就睡到那裡。感冒或拉肚子了,也不懂得醫治,就拿鴉片來當藥。

 久而久之,拉祜寨形成「整村式」「家庭式」吸毒,大部分人喪失勞動力,賣掉田地,只能回到密林。

 「別人致貧的原因我們有,別人沒有的我們也有。」綠春縣縣委書記李國民將拉祜寨的貧困,稱之為「硬骨頭中的硬骨頭」。為啃下這塊「硬骨頭」,該縣通過易地搬遷、就地戒毒、發展特色產業等方式,開始新一輪的脫貧拉鋸戰。

 2017年1月,拉祜寨新建的33套兩層小樓安居房完工,散落在外的拉祜人被請回了家。家裡大到電視、太陽能、床、沙發,小到被子、枕頭、牙刷,一應俱全。

 這次搬家,是搬了不知道多少次家的普立好最開心的一次,「長到15歲終於有了床,再也不用擔心被石頭硌得渾身疼了。」那天,他吃了一次豬肉,「比山上的田鼠肉好吃」。

 不過,這只是拉祜寨脫貧拉鋸戰的第一步。實現集中居住後,當地派駐由公安、醫護、農科等專業力量組成的29人工作隊,從教打掃衛生、整理床舖,甚至洗澡、刷牙等生活習慣入手,帶領全村晨跑、戒毒、耕種。

 「起初,村民們不知道怎麼育苗、施肥,我們就組織全體人員到田間觀摩;給村民每人配備了牙刷,大家卻一把牙刷輪流刷,我們就手把手一直教;有村民毒癮發作,我們就領來替代藥物日夜守著他……」朱福忠說,為了讓拉祜寨人戒毒、養成良好的生活及耕作習慣,駐村隊員沒少想辦法。

 如今,拉祜寨全村居民多次尿檢均呈陰性,生理脫毒率達100%;脫毒成功後,不少年輕人還開始走出村寨,承包香蕉地;在稻漁種養、板藍根、木耳、草果等產業的帶動下,拉祜寨人均年純收入達到4000元以上。

 近日,記者探訪拉祜寨時,村民們正在半山腰集體補種茶樹,層層稻田也已染上金黃。山巔雲霧處的寨子裡,孩子們正在嬉戲。9月,他們中將有10人升入初中,開始新的生活。◇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