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要划大 造船要偷料 湖南漵浦獨有雙端午節扒龍舟

 【中新社懷化六月十七日電】(作者 付敬懿)「五月五,龍舟下水打爛鼓。」至農曆五月十五,別處的端午節龍舟早已偃旗息鼓,湖南漵浦的龍舟賽卻漸入高潮,各色龍舟在湍急的沅江水面急速「飛奔」,兩岸民眾?喊助威,十分隆重熱鬧。

 漵浦有兩個端午節,稱農曆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其習俗已沿襲有兩千年之久。在「大端午」划龍舟,則是重頭戲,出門在外的遊子一般都會趕回家鄉。當地流傳著:「寧荒一畝田,不輸扒龍船(方言,划龍舟)。」

 「入漵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愛國詩人屈原曾在漵浦生活遊歷,並在此創作《離騷》《九歌》《涉江》等楚辭名篇。民間傳說屈原五月初五在汨羅投江自沉後,其噩耗傳到漵浦已是農曆五月十五,當地民眾因此將五月十五定為「大端午」。

 六月十六日一早,四十八條來自漵浦本地的龍舟便已分散在沅江江面,為「大江口‧大端午」龍舟文化節做準備。與二十二人標準龍舟不同,這裡的龍舟長達三十至四十米,五十多人或坐或站或趴在不同位置,龍舟頭高尾翹成梭子型,前無龍首,尾部翹起兩米多高,岔開兩支呈燕尾狀。

 「漵浦龍舟都是沒有龍頭的『大龍舟』,坐前頭的橈子手是『活龍頭』,他們都有著強壯的身體。」漵浦縣文聯主席張昌竹說,傳說中漵浦人著急趕往汨羅江,希望能第一時間找到屈原的遺體,因此龍舟沒有龍頭。而舟尾岔開兩支則是寓意燕尾,希望龍舟劃得比燕子還快,這些都表達了當地人對屈原的深情。

 漵浦「大龍舟」帶有濃烈的「水上舞台」色彩。坐舟頭的橈子手或倒立或爬上細小的旗杆耍雜技,或與同行橈子手貼身「肉博」;龍舟中段有嗩吶與鑼鼓手,用鑼鼓點子聲來掌握划船節奏;頭、腰旗手大幅度擺動身體,用誇張的姿態搖旗?喊;舟尾的兩三名「艄公」各拿一把長艄掌舵,當比賽進入關鍵時刻會情不自禁地跳起來,為龍舟加油助威。

 「大龍舟」造法也有講究。漵浦人認為,買的料笨,偷的料靈,龍船要靈不要笨。因此過去每逢做龍舟時,漢子們在三更半夜去偷平時注意的好材料,偷料時還特別希望遇到主人追上一程,罵上一通。

 「偷料者在前面跑,失料者在後面追,意味著龍舟競渡時也會被別人的船追著跑,自然會贏。」張昌竹說,雖說是「偷」,但漵浦人總會用敲鑼打鼓、放鞭炮等方式提醒失料者,並留下錢財。

 賽前「祭龍」、造船前「偷料」、比賽時「搶水」「搶鴨」等,源於古時「雙端午節」的舊俗在漵浦猶存,原始粗獷的龍舟競渡極具爭鬥性。漵浦龍舟文化節賽事仲裁委員會副主任舒振富介紹,漵浦龍舟還延續了「古老划法」,可坐著或站著划。

 舒振富說,在漵浦沅江邊,每個村都有自己的龍舟隊,大的村落甚至有十餘支,民眾對於這項運動熱情高漲。

 除了划「大龍舟」,還要吃「大粽子」,枕頭粽也是當地「雙端午」的特色。枕頭粽顧名思義,就像漵浦古時人們睡覺用的一種長條枕頭,需要一升糯米才能包成,一個大漢也只能吃下一個。

 每年「大端午」,寬闊的沅水江面上高大的龍船一字排開,碧水之上激情狂野的漵浦漢子,喊著號子激流勇進。這種傳統習俗在漫長的歲月中,依舊氣勢磅磗振奮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