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者園地)普朗克的宗教合唱作品 樂飛

 在六月十五日的「鋼琴雙傑」音樂會中,約臣兄弟(Lucas & Arthur Jussen Brothers)獻上一系列以雙鋼琴演奏的作品,其中史特拉汶斯基的《俄羅斯詼諧曲》與普羅科菲耶夫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組曲》均為改編曲,而普朗克的《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則屬作曲家的原創作品,筆者很喜愛普朗克的音樂,故先分享一些這位作曲家的作品。因執筆時音樂會尚未舉行,音樂會聽後感或容後發表。

 二十世紀初的巴黎是百花齊放的藝術熔爐,懷不同理想的藝術家走在一起,各立門派,「法國六人團」便在當時誕生,團中風格較凸顯者包括米堯(Darius Milhaud 1892-1974)、奧乃格(Arthur Honegger 1892-1955)及普朗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他們的作品被音樂界普遍重視,具有較深遠的影響力。此三人雖志同道合,但音樂風格仍是頗不一致的,米堯擅於把生活體驗化成音樂,聽其作品,就知道他是個樂天知命、遊戲人間且性格率直的人。奧乃格繼承了德、奧系音樂的傳統技法,作品在凝練厚重中透著虛無飄渺的概念與神祕莫測的意境。普朗克的音樂既不及米堯那樣朝氣勃勃,也毫不像奧乃格那麼晦暗陰鬱,他的曲風典雅婉約,充滿幽默感與想像力,作品簡潔樸實,平易近人,予人輕鬆暢快之感。

 普朗克的作品具有濃烈的個人特質,性格鮮明,讓聽者印象深刻。普朗克從未進過音樂學院接受教育,故他並不太嚴格地遵守傳統作曲規則,手法自然不那麼「正統」,正因如此,一種舒暢自然、放浪不羈的樂風常貫穿其作品,那是一種隨心所欲地表達意念的創作手法。另一方面,在那個正湧現各種新穎作曲技法的年代,普朗克認為當時的現代音樂過於標奇立異,故弄玄虛,他主張音樂在某程度上應回復古典時期的樸素與悅耳,他摒棄十二音列與無調性手法,作品中的和聲與節奏均為傳統特色,在這種意義上,普朗克可說是承襲了剛崛起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相對同時期的新音樂,他的作品顯得旋律豐富,容易欣賞。

 普朗克嘗試以各種形式創作,鋼琴獨奏曲、各類室樂作品、協奏曲及各種聲樂作品都會涉獵,宗教合唱作品似乎最體現其獨特風格,這方面的創作量亦特別多,最著名的首推《榮耀頌》(Gloria)、《聖母悼歌》(Stabat Mater)、《G大調彌撒曲》及多套無伴奏經文歌。

 普朗克的《榮耀頌》融合了很多對立的概念,有評論認為,這作品結合了神性的莊嚴和人性的歡愉,曲中Agnus Dei一段,女高音旋律溫柔而略帶妖艷,在曖昧的木管伴奏下,獨唱的上行樂句在富神祕氣氛的合唱背景中婉轉繚繞,顯得既莊重肅穆,又纏綿悱惻,只能說當中的誘惑性體現出一種另類宗教崇敬。對習慣傳統宗教作品的聽眾而言,初接觸《榮耀頌》時實在感覺有點離經叛道。

 此外,《偉大的奧跡》(O Magnum Mysterium)、《聖體頌》(Ave Verum Corpus)及《G大調彌撒曲》等一系列作品,和聲新穎,織體清晰,在簡約、明快的樂風中混和典雅精緻的美感,創作手法完全突破了當時的保守氛圍,可說在宗教禮儀音樂方面開啟了全新的視野。

 介紹一些普朗克的宗教合唱作品唱片。筆者最喜愛的《榮耀頌》版本,收錄在NAXOS這張由純法國班底演繹的CD中,女高音Danielle Borst嗓音很美,Michel Piquemal指揮Choir Regional Vittoria de France及Orchestre de la Cite的演出亦水準非凡。除《榮耀頌》外,此片還輯錄了《聖母悼歌》等作品。

 另一唱片亦由法國合唱團演繹,收錄了《聖誕節經文歌四首》(Quatre Motets pour le temps de Noel,包括《偉大的奧跡》)、《阿西西的聖方濟各的四首短禱》(Quatre petites prières de Saint-François d'Assise)、《聖體頌》及《G大調彌撒曲》等作品,全屬無伴奏合唱曲。Laurence Equilbey帶領下的Accentus  Chamber Choir聲音超乎尋常的乾凈、純粹、平直,各聲部融合良好。Accentus擅長演唱浪漫時期至二十世紀現代作品,年前被《留聲機》雜誌評入全球二十大合唱團,排名第八,足以證明其專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