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路心語)課堂小主持之我見 思正

 最近聽公開課,偶爾見到同事會讓一兩個同學上台做主持,任其掌控課堂,而自己則退居二線。毋庸置疑,小主持人大多是能說會道的同學,且有課前準備,扮演起老師的角色,自然表現不俗。課堂就這樣還給學生,生生互動,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和合作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上這樣的課,我總覺得不大自在。教師本來就要傳道授業解惑,可是一旦用了小主持人,就難免成了尷尬的第三者。也有同事喜歡讓學生分小組上台匯報課文的解讀心得,別的同學則坐在台下聽課,看似以生為本,可是效果未必理想。誠然,在課堂上講解課文,通過提問,組織同學進行思考、討論、點評、朗讀等活動,小主持人是可以代替教師組織課堂,但更多的時候,也僅止於按程序走,而對於學生的臨場發揮,卻很難給出更專業的指導,最終不過是走過場而已。

 內地有的學校為了避免老師一言堂的出現,於是對老師上課講話的時間進行限時,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可是,對於課堂上老師不發一言,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以實現所謂的「零師課堂」,我就不敢苟同。因為,這無形中放大了學生的主體性,而取消了教師的主導性。這樣的課,教師充當導演,退居幕後操控,為了避免課堂淪為一盤散沙,小主持人應運而生。有的在小組內主持展示流程,有的則在課堂上主持課堂教學。對於前者,只要用得合理,我不反對;但是對於後者,我就覺得在做法上值得探討。

 在我看來,這容易變成教師導演換位的「教」,就是本來是教師講授的內容,讓一小部分有能力的學生替代自己講。向浩老師曾批判過這種「偽語文」現象,認為展示的學生無非是語文知識和文本解讀的搬運工,其災難性就在於從根源上切斷了學生體驗語文學習的過程的快感,無法讓學生建構語言,發展思維。很多時候,這種換位的「教」是教師安排學生呈現準備好的資料,或講解,或演示,或板書,或投影,但卻沒有促使學生再生長的點撥和策略,且展示的學生不能全面覆蓋。小主持人雖然避免了單向的傳授,增加了雙向的互動,但本質上大同小異。如果這樣的課堂只是訓練了少數人,而忽視了多數人,那就值得警惕了。

 以前上課時,為了讓學生動起來,我也曾試過找兩位優秀的學生上台主持,可是後來發現小主持人淪為了老師的傳聲筒,且課前培訓他們的時間成本頗高,不切實際。如果課堂是由小組承包,輪流上台講解課文,看似每個同學都能獲得鍛煉,但是很多時候,由於課業壓力大,後進生做不來,要麼求諸網絡抄襲了之,要麼讓優秀生包辦了之,最終得到鍛煉的還是少數人,因此我還不敢輕易嘗試。至於小組上台展示,安排學生做小主持,注意台詞的起承轉合,促進組員的分工合作,這適用於課堂某些教學環節,前提是要保證教師的「導」,兼顧得了學生的「學」,否則也只是流於形式。

 在我看來,課堂小主持人比較適合用於成果匯報的場合,譬如讀書會分享、研究性學習成果匯報、探究型微話題交流等。一旦課堂需要學生更深入地解讀文本,培養深度思維能力,那教師還是要適當地保留課堂的主導權。就目前來說,課堂小主持人可以偶爾用之,如若成為教學常態,恐怕不太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