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年前嶺南先民生活逐漸還原

 【新華社廣州四月二十日電】(記者鄧瑞璇)「白天有人出去打獵、採集,洞裡有人烹制食物、縫製衣服、製作石器或陶器,或許還有人圍著篝火跳舞。」青塘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中心副主任劉鎖強想象著一萬多年前這裡平凡的一天。

 剛結束考古發掘階段的青塘遺址,位於廣東省英德市青塘鎮,是嶺南新舊石器時代過渡階段洞穴遺址。今年三月被評為二0一八年度中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

 二0一六年至二0一九年初,考古人員對青塘遺址黃門岩一號至四號洞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一萬多件古人類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及動物骨骼化石等各類文物標本。考古人員發現,距今約二萬五千至一萬年間,這裡都曾留下人類活動的痕跡。

 隨著研究的深入,史前嶺南古老而神秘的面紗被慢慢揭開,曾長久居住於此的先民們的生活圖景,也得到了更為生動的「還原」。

 「他們的洞穴生活並不枯燥。」劉鎖強說,以黃門岩二號洞為例,三十平方米的發掘區內發現了食物堆放區、垃圾堆放區、石器打製區等不同的功能分區。

 考古專家介紹,從發現的動植物遺存來看,他們的伙食品種已經相當豐富。除了植物果核、禾本科澱粉粒等多種植物遺存外,肉食來源比較多樣。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資深考古技工吳榮濤這些天在處理發掘出的動物骨頭,用精密的儀器將其清洗乾淨,以便判斷動物種類。

 考古人員判斷,在青塘遺址出土的動物遺存中,最多的是鹿骨。考古人員推測鹿應該是當時很常見的一種動物,也是人們最主要的食物來源之一。

 此外,鳥類和食肉類、嚙齒類動物,以及螺蚌、龜鱉、魚等水生動物的遺存也被發現。「這是新舊石器過渡階段廣譜性採食經濟的有力證據。」劉鎖強說。

 遺址中,不少火塘遺跡的發現,展示青塘先民對火的使用和控制已經非常嫻熟。「我們發現,出土的動物骨頭一半以上都被燒過,推測是古人類烤肉留下的痕跡。」劉鎖強說,另外發現殘留的澱粉粒、動物骨骼碎片等,還說明先民們對澱粉類食物和骨頭進行了「深加工」。

 舊石器晚期的青塘先民也已開始使用陶器。遺址出土的約一萬七千年前的陶器,專家推測可能正是用來烹飪食物。

 除了吃之外,嶺南先民們日常「工作」也非常繁忙。採摘打獵、處理食物、縫製衣物……而他們日常使用的工具,大多來自身邊的材料,然後加工而成。

 遺址出土了一些小巧精緻的骨針,考古人員推測,可能用來將常見的鹿皮縫製成衣物。還出土了華南目前發現最早、距今兩萬年的穿孔蚌器,由蚌殼製成,可能在採摘的時候用來收割瓜果穀物等。

 此外,利用周邊的河灘礫石打製的石器成為他們使用比較多的工具。遺址內出土了三千多件打製石器、石錘、石片、穿孔石器、局部磨光石器等各類石製品。

 面對死亡,嶺南先民們已經有了相對複雜的儀式。

 黃門岩一號洞口一塊突出的岩石下,一位豆蔻少女曾在這裡沉睡了一萬多年。

 這位年齡大約在十三到十八歲之間的青塘少女,呈蹲踞式被葬於此。身旁擺著一枚骨針,大約是她生前的心愛之物,被同伴作為隨葬品一起入土。

 這個距今約一萬三千五百年的墓葬,是中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可確認葬式的墓葬。

 「這些表明當時的喪葬行為已經具備一定的儀式,人類已經有了明確的生死觀念,並且出現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劉鎖強說,這反映出當時的社會複雜程度。

 考古專家分析,墓葬方式、陶器發展序列等的一致性,證明著這裡的人們曾和嶺北地區以及東南亞可能都有著廣泛而持續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