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萬象)中國山區裡的「無聲合唱團」 黃耀滕

 十歲的楊微微穿著紅色格子外套,綁著小辮子,個頭最矮的她站在了隊伍的中間,看著老師廖家露手中打出的拍子,不斷伸出右手手指默默地記著節拍,輪到自己就唱出一聲「啊」。

 在中國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凌雲縣的特殊教育學校律動室內,廖家露正帶著七個孩子練習《無聲三部曲》。這些孩子,都是聾啞兒童。

 楊微微的家在距離凌雲縣城八公里的下甲鎮水陸村大陸屯,家裡有五口人,不幸的是,楊微微和母親一樣,都是聾啞人。楊微微的父親楊昌結沒有想到,幾年前女兒勇敢發出的一聲「啊」,會讓這個偏遠縣城的特殊教育學校誕生了一個由聾啞兒童組成的「無聲合唱團」,這個合唱團還登上了北京音樂廳的大舞台。

 合唱團的發起人是藝術家李博和張咏,六年前的一天,走在北京大街上的他們突然聽到一位聾啞人著急的喊聲。「當時就覺得那個聲音很震撼,很純粹。雖然就那麼一個音,但能表達一個人所有的情緒。」李博回憶說。兩人決定採集聾啞人的聲音放入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

 但是聲音採集開始並不是很順利。李博說,北京的聾啞學校並不理解他們的想法,沒有一個學校願意讓他們進去做聲音採集工作。幾經輾轉,通過朋友的介紹,他們最終來到了凌雲縣的特殊教育學校。「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別人也能聽到他們的聲音。」李博說。

 面對突然闖入自己安靜世界裡的陌生人,從未走出過大山的孩子們選擇封閉自我。「我們借助手語問他們能不能發聲唱,他們都比劃著說不行。」李博說,孩子們到後面見了他們倆都繞著走。

 原本預計三四天就能完成的聲音採集,李博和張咏用了兩個星期也沒能完成。當他們決定放棄並準備和校長與學校的老師們告別離開時,當時四歲的楊微微拉住他們勇敢地發出了第一聲。

 有了楊微微的帶動,其他孩子也相繼願意發聲。李博和張咏就這樣開始帶著孩子們慢慢練習:背牆站調整體態、尋找丹田發聲、擺正舌頭的位置。「無聲合唱團」慢慢就這樣成立了。

 訓練是枯燥的。廖家露說,這些孩子平時一週只有一節音樂課來訓練,或者演出之前才會有一點時間集中訓練。這些沒有聽力的孩子們,只能不斷進行重複的訓練,通過機械重複來記住自己該唱的部分。

 二零一七年十一月,這個特殊的合唱團登上了第六屆廈門龍舟唱晚音樂節的舞台。「到廈門演出,這些山裡的孩子們第一次到了廣西的首府南寧,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見到海,第一次到了遊樂園。」李博說。

 二零一八年八月,孩子們又登上了北京音樂廳的舞台,這一次,他們多了四個從廈門聾啞學校來的團員。表演結束後所有觀眾也都為孩子們伸出了大拇指「點讚」,在後台,所有孩子都在互相擁抱鼓勵,眼中含淚。從開始到最終登上舞台,一首只有一個「啊」字歌詞的《無聲三部曲》,李博和張咏帶著孩子們練習了五年時間。

 「原本只希望女兒楊微微能快樂地成長,沒想到她能登上那樣的舞台去表演,心裡特別高興。」說及未來,楊昌結說:「如果她能堅持一路去上高中讀大學,我會堅定地支持她。」

 借助廖家露老師的手語翻譯,筆者問及楊微微她是否喜歡唱歌,楊微微用手比劃著說:「我長大了要唱歌,要跳舞。」說完她扭過身子,看著律動室內的鏡子,擺動雙腿跳起了她自己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