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者園地)莫札特交響曲的各種面貌 樂飛

 一位樂迷朋友近來反璞歸真,專注於德、奧古典時期作品,並拿出一堆莫札特交響曲的唱片來重溫,反覆欣賞後,表示還是鍾情於指揮家貝姆(Karl Bohm 1894-1981)的演繹,說被其溫暖怡人又華麗的音色所吸引。對此我表同意,但我又即時回應:個人更喜愛華爾達(Bruno Walter 1876-1962)的詮釋,說到溫情演繹,他棒下的莫扎特暫無人能及呢。

 莫札特的音樂,樂譜看來簡單,但演繹時既要保持風格上的典雅純正,在技術上又容不下一點的瑕疵,才能表達一塵不染的率真與完美,體現作品中那種發乎自然的高貴與優雅,如能在這基礎上加添一點溫煦的人情味,無疑更讓音樂增添人文氣息,我想華爾達棒下的莫札特音樂,正是這種演奏的最佳代表。大師晚年先後帶領紐約愛樂樂團及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灌錄了莫札特的最後幾部交響曲,後期的立體聲版本更贏得樂迷愛戴,這些錄音雖製作於半個多世紀前,音響質素卻好得讓人無話可說。我們可透過這系列唱片附錄的rehearsal段落,了解到大師的樂念均經過細心推敲,他對強弱與速度變化控制很獨到,造句流暢自然,一切都顯得渾然天成,讓演奏充份表現出音樂的馥郁與醇美,其韻味之雋永,實在令人神往。

 當然,貝姆棒下的莫札特作品向來亦深受讚譽,他於一九六零年代指揮柏林愛樂錄下莫札特的所有交響曲。一派學究風範的貝姆,給人的印象是指揮風格傳統正宗,又帶點浪漫色彩,他能直覺地營造出莫札特音樂中那種微妙的強弱和速度變化,更同時為作品增添一股高貴的宮庭氣息,優雅風韻發乎自然,堪與華爾達的演繹媲美。

 除以上兩位大師,筆者亦想起克里普斯(Josef Krips 1902-1974)的演繹,生於維也納的克里普斯最擅長維也納樂派古典時期作品,他和阿姆斯特丹皇家愛樂合作的莫札特中後期交響曲(第二十一號始),演繹嚴謹工整,既擁有典雅端莊造型,又洋溢活潑爽朗氣息,加上極佳的錄音,更讓這輯唱片成為愛樂者的恩物。

 談莫札特交響曲的經典演繹,不能不提舍爾(George Szell 1897 -1970)的錄音。生於布達佩斯的舍於維也納接受音樂教育,十一歲就以鋼琴家及作曲家身份在歐洲巡演,有「莫札特再世」之稱;他在任職柏林國家劇院助理指揮期間受R.Strauss影響,由於史特勞斯是復興莫札特歌劇的領軍人物,故舍爾亦深得史特勞斯真傳,被譽為最能表達莫札特音樂精髓的指揮家。舍爾晚年指揮克里夫蘭管弦樂團灌錄的莫札特後期交響曲,以完美的樂團機動性營造出爽勁活力,雖缺了點溫暖的人情味,卻坦率直接地表現出莫札特音樂的高貴和典雅。

 以上提到的演繹都是大樂團演奏,豐厚的管弦樂音響在表達一些寬廣、恢宏樂念時當然較具優勢,但在重現作品的輕盈美態方面,小編制樂隊顯然更適宜,且小編制樂隊亦更切合莫札特作品的原意,也談談一些室樂團演奏的版本。

 馬連納(Sir Neville Marriner 1924-2016)指揮聖馬田室樂團錄於一九七零年代的莫札特交響曲全集,處理靈巧機敏,乾淨利落,注重表現一種爽朗清淡的情調,也突顯了活潑輕盈的作品本色。全集內的早、中期交響曲特別惹人喜愛,我至今仍奉當中的第二十五號交響曲為最佳版本。馬連納這版本與Karl Bohm那套全集同樣擁有不少捧場客,前者的錄音質素更肯定贏上一截。事實上,莫札特作品向來是Marriner/ ASMF最擅長的曲目,他們於二零一六年訪澳時便演奏了第三十五號交響曲與第二十五號鋼琴協奏曲,演繹無疑駕輕就熟,音樂風格與韻味也塑造得到家對位,現場感受到的那種完美,與在他們唱片上聽到的幾乎一致。

 說起「莫交」全集,麥格拉斯(Sir Charles Mackerras 1925-2010)帶領蘇格蘭室樂團演奏於一九八零年代的版本亦很值得留意,演繹既輕鬆活潑,又體現典雅溫馨的格調,令人心曠神怡。而且,此全集的特色是在樂團篇制內加添一具古鍵琴,此舉可謂還原了一點作品的時代氣息,也成為此套唱片的一大亮點。

 最後推薦兩位大師的演繹,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 1914-2005)與旺德(Gunter Wand 1912-2002)棒下的莫札特最後兩部交響曲,分別與新愛樂管弦樂團及北德電台交響樂團合作於一九六零及一九九零年代,同是大型樂團的演奏。兩人憑穩重的風格、標準的速度,四平八穩地表達莫札特音符的固有美態,在以恢宏氣度重塑音樂緊密結構的同時,又賦予作品一份輕盈感,這種輕盈能在大型管弦樂團中體現,殊為難得,反映出實實在在的樂團水平及指揮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