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隨筆)清明節的音樂 風雲

 在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是具有雙重意義的,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一個傳統民間節日,所謂節氣,就是往昔農業社會按天時季節的變化,進行農耕和各種的社會活動安排。清明是說冬天已過,春天到來,天清氣朗,日照加長,萬物生長也;而在節日方面來說,就是拜祭先人,踏青掃墓,慎終追遠。

 這個特殊的節日氣氛,歷史悠久,有不少的文獻記載,而反映在音樂創作方面的,也是有很多呢,在這裡要提到的是,中國近代有一個時期對懷念有功績的人,也是加以制止的,任何時間也是不允許,人民只能記在心中,但作曲家則不是這樣,他們利用音樂上的創作,抒發了對偉人的敬仰和懷念,以清明為主題的音樂,正好能發揮這樣的效果作用了。

 我國近代歷史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政治較為動蕩,很多烈士偉人勇敢奉獻,人民十分懷念,於是作曲便以清明節為題,寫下了對他們思念敬仰的樂章,例如陳培勳的交響詩《清明祭》,便是當中的著名作品,標題稱作「清明」。但並不是只描述清明節的風俗事故,人民的節日追思,而是通過豐富的交響音樂,表達對先烈的尊崇,《清明祭》是有標題的,其內容正是取材於當年天安門事件中的群眾詩句,那時很多人民在天安門廣場上貼了詩作,稱為「天安門詩抄」,作曲家便以此作為創作根據,寫了這部交響詩,小標題自然是超過了清明節的內涵,提升到悼念追思偉人的境界,而管弦樂技法亦是高超,豐富的管弦樂織體,將人民的悲傷哀悼寫得深刻,作曲家不屈不撓的政治胸懷,更將最後那一段「遺願化宏圖」作得精彩,充滿了前進勇敢的力量,作品當年獲得全國交響樂創作比賽的優良獎,並出了總譜和唱片發行。

 此外在那個時期,另一位作曲家黃安倫,也寫了一部作品名為《春祭》,也是以當年的天安門事件和詩作內容,寫了和陳培勳的《清明祭》相似的管弦樂曲,通過交響化的音樂,表達人民對革命先烈的尊崇。所謂慎終追遠,民德厚焉,在清明節期間,得以通過瞭解這些音樂,對先烈為國家富強而做出的無私奉獻,也是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