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風情)一碗拉麵的四十年堅守與創新 艾福梅

 六十二歲的楊德福和拉麵打了一輩子交道,卻是目前家裡唯一一個不會拉麵的成年人。

 「我會調湯、煮肉,但就是學不會拉麵,我父親在世時也沒學會,這真是件怪事!」楊德福說。

 這位微胖的老人出生於甘肅蘭州,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改革開放的東風吹向西北內陸時,他「停薪留職」,跟隨父親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闖天下」。父子倆見這裡大街小巷沒有一家拉麵館,於是決定把老家蘭州的拉麵引進來,掛牌「老楊記」。

 「我們專門從蘭州請來了拉麵師傅,拉麵當時在吳忠是稀罕物,看的人比吃的人還多,大家都很好奇面怎麼能拉得這麼細。」楊德福回憶說。

 蘭州牛肉麵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潔白的麵糰在拉麵師傅的手下變換出各種形態,配上清亮的湯頭、水靈的蘿蔔片、紅亮的辣油和嫩綠的香菜,再加上三五片酥軟味厚的牛肉,就形成了這道聞名中外的美食。

 最早的「老楊記」拉麵館就是父子倆在街邊租的房子,擺著幾張桌子、幾把長條凳,客人多時還得在門口搭篷。而現在的「老楊記」德福拉麵館是三層的商業房,裝修古色古香,整體以中國傳統風格為主,大廳、卡座、包間一應俱全。賣的東西也從簡單的一碗拉麵,變成了集拉麵、八寶茶、面點、小菜、牛肉為一體的「豪華套餐」。

 老楊說,開拉麵館近四十年,有不變的堅守,更有融合當地特色的創新,「這是一家小小拉麵館能夠長久經營的不二法寶」。每隔兩三個月,楊德福就要回一趟蘭州,採購大量新鮮的調料。

 如今,「吃拉麵」在吳忠是個廣義概念,早已經不局限於「一碗麵」填飽肚子,而是演變成以吃拉麵為主的一種早茶文化。對於吳忠人來說,吃拉麵就是品味時間的滋味,就是交流與溝通的絕佳機會。生意夥伴談生意、親朋好友週末聚餐,往往都是從一場時長兩三小時的早茶拉麵開始。

 楊德福告訴筆者,在他印象中,這種早茶文化產生於二零零零年左右,一方面是因為吳忠歷來是商賈往來的水旱碼頭,大部分人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也習慣於每天早晨喝一盅八寶茶;另一方面則是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條件改善,人們對於吃也更加講究環境和質量。

 吳忠市商務局副局長趙汝彥介紹,全市現有拉麵館三百多家,湧現出德福、香丁丁、強三等一批大型拉麵館,早茶文化正成為吳忠餐飲的新符號。

 與這種早茶文化相配套的是拉麵館越來越上檔次的裝修。德福拉麵館面積五百多平方米,裝修花了一百多萬,這種檔次的拉麵館在吳忠並不少見。

 二零一六年,楊德福把拉麵館搬到現在的地方,是一處連當地人都覺得偏遠、交通不便的地方,但每天的客人依然絡繹不絕。楊德福將此歸功於堅守與創新。

 「我們兩年前剛搬到這裡要招服務員,服務員都驚訝誰會把館子開這麼遠,想著肯定沒客人。誰知道開業第一天,客人蜂擁而至,拉麵師傅傻眼了,我的嗓子也喊啞了。」楊德福的女兒楊媛茜說。

 在老父親的帶動下,楊德福的六個兄弟姐妹都開起了拉麵館,甚至開到了新疆和內蒙古。然而,開拉麵館是個辛苦活,兄弟姐妹幹了十幾年後都把館子關了,紛紛回到蘭州安享晚年。

 「我也曾想過關門,但自家店在吳忠有名氣,有老顧客,我覺得有責任堅守下去。」楊德福說。

 目前,拉麵館的經營主要由楊媛茜及其兄長等負責,他們引入了「明廚亮灶」等現代管理模式。楊媛茜有時會把自己和母親拉麵的視頻發到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吸引了二三十萬人觀看,不少外地客人還慕名而來。

 「退休」的楊德福每天依然會來店裡,吃上一兩頓拉麵。「和老顧客諞一諞,是樂趣;新顧客誇誇我,也是滿足。」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