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師對中國教育的感慨 安康

 德國民族很強悍,堅忍、執著又聰明。兩場世界大戰中遭受的巨大損失都沒能讓德國屈服,而在中國工作的兩個德國人卻被徹底「打敗」,回了老家。「打敗」他們的是當今中國的教育。那麼,「挫敗」兩個德國人的原因是甚麼?

 第一個德國教育工作者名叫西洛特‧加龍省。近來,他對中國教育的控訴刷爆了微信朋友圈。他曾在蘇州一所私立學校當了八年外教,但他在農曆年前,離職回國了。他是帶著挫敗感離開的,他說:「我一輩子也無法在中國看到真正的教育!」

 他在中國看到四歲的孩子背誦拼音,五歲的孩子做加減法。而在德國,八歲的孩子只需要會播種、栽花、除草,簡單地拆卸玩具;但他們十八歲以後的能力比中國同齡的孩子更強。西洛特認為:從幼稚園起,中國學生就不斷地接受著愛國、愛黨教育,卻沒有人性關懷教育。

 這些政治教育對於幾歲甚至十幾歲的孩子來說,只是一本天書,或許連許多老師也搞不懂。這些教育的功能只是為了應付試卷上的標準答案,別無用處,令如今大多數中國學生學習的目標變成是為了應付考試;人性教育卻全是空白。人性是人格的基礎,缺乏人性體驗和認識的人,怎樣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呢?連健全的人格都沒有,又拿甚麼愛自己、愛家人、愛社會呢?此外,他亦認為︰中國教育的扭曲還體現在安全教育方面。

 一、很多學校實行的是無縫對接管理

 西洛特認在安全教育方面,很多學校提供的是無縫對接管理,從學生入校門到出校門,每一分鐘每一秒都有老師在看著,下一位老師不到,上一位老師不能離開。就像看管羊圈一樣;放學時,離校不到五十米的地方是密密麻麻的家長及形形色色的車輛。

 孩子到家後,則「圈養」在家做作業、吃飯、睡覺,這個過程更要十五年之久。這樣,孩子長大獨立之後,他又如何過活?中國教育把人最珍貴的年華付給毫無發展的學習內容上,記憶成了學習的唯一方法;高壓成了教育的唯一手段;保護成了成長的唯一措施。他說,這種負成長的教育模式,其實是對人性的一種摧殘,是對人性的極大犯罪。

 孩子終究要離開學校,離開家庭,終究要獨立生活。獨立之後,如何去擁抱豐富的世界,獲得飽滿的生命體驗?這位憤怒的德國人認為,中國教育是把人最珍貴的年華付給毫無意義、毫無發展價值的學習內容上,卻捨不得花費一點時間去討論和思考。

 二、記憶真是學習的唯一方法嗎?

 記憶是學習的唯一方法,高壓是教育的唯一手段,保護成了成長的唯一措施。他說︰「這種負成長的教育模式其實是對人性的一種摧殘,是對人類的極大犯罪。」

 第二個德國人名叫盧安克,他說︰「我在中國的教育一線也有著不短的實踐經歷,甚至更長,前後歷時十多年,並且走得更遠:我深入到中國廣西那些不通電話、不通公路的偏遠山村,在那裡不領工資,義務支教,一住下來就是十多年。」

 他沒有像西洛特‧加龍省那樣憤怒地控訴甚麼,更多的是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去實踐著這樣一個理念:「愛和陪伴,比教育更重要。」他認為:讓孩子體驗生命本身的美好,比「灌輸知識」更重要。他在板烈村所面對的,基本上都是失學的留守兒童。那裡沒有像樣的正規學校教育,甚至連基本的親情和愛的陪護,也都缺乏。

 這個來自萬里之外的德國老師,便充當起了這些孩子們的「家人」。在二零一三年的冬天,由於迫不得已的原因,盧安克不得不離開他支教了十年的小山村。離開之前,從來都是躲避媒體採訪的盧安克,破例接受了採訪,許多網友也為他的被迫離開,流下惋惜的眼淚。

 訪問盧安克的記者在事後她的博客文章中寫到:「教育,是人與人之間,也是自己與自己之間發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經說過:『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觸碰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師的工作是喚醒靈魂,只要這樣的傳遞和喚醒不停止,我們就不會告別盧安克。」

 三、現代中國兒童成長環境的隱憂

 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教授韓西麗常常回憶起︰自己小時候上學時脖子上總掛著鑰匙獨自上下學,不用大人接送。

 近年來,拐騙兒童的案件在中國各地層出不窮,不少孩子被拐騙後,被非法販賣流落各地。人販子的騙術隱祕難防,更在二零一七年繼續升級。許多有親身經歷的人在網上、在媒體上逐漸曝光。有家長呼籲,希望國內外媒體多多關注中國兒童的失蹤現象。

 曾有報導,中國大陸失蹤兒童每年達二十萬人,平均每天大約有五百五十名兒童失蹤。將近百分之八十的失蹤兒童被拐賣,被找回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一。特別是現在的人販子殘害兒童的手段更加卑鄙、惡毒。

 但是現在,接送孩子已經成了中小學生家長的常態,擁擠、危險、車流量大,根據報告,在北京五環內的二百二十一所小學、一百七十所中學中,有四分之一的上學路存在著多處安全隱患。初中生跟父母都差不多高了,好多孩子還是需要父母陪伴著上、下學,就是因為城市的交通不安全,上學路上存在著隱患,而且此種情況也不只是出現在北京。

 雖然國內有些學校教育水準很高,但是上、下學的過程給孩子家長留下了非常差的印象。據二零一三年的《中國兒童道路交通傷害狀況研究報告》的資料顯示,十八歲以下兒童傷亡超過兩萬,機動車違法為主要原因,很多事故集中在上下學的高峰期。路和學校都已經建在那裡了,怎麼改?因此,現代家長誰敢不去接孩子?

 多位專家提到了美國的「安全上學路專案(Safe routes to School)」,專案由交通局設部門專項負責,自一九九九年建立以來已經覆蓋了一萬四千多所學校,多個學區安全事故降為零。

 「兒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出,主要目的是保護兒童在城市中生活的權益。其中,獨自安全在街道上行走,表達自己對城市的願景,參與家庭、社區以及社會生活等都應該落實成為兒童重要的權利。

 專家們表示,中國似乎還沒有城市能達到兒童友好型的標準。近年來,深圳、長沙等城市均開始提出這個理念。我們相信,不久以後,將有更多的中國城市逐漸能達到兒童友好型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