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多面睇)淺談刻板印象

 最近,台灣的一間A小學剛好發生了一件事,校方給學生推薦了一本好書,名為《穿裙子的男孩》,因為書名的關係,A校家長會裡有位家長表示抗議,質疑這書鼓勵兒童變裝,甚至有言論說這會混淆孩子的性別認同等,而這書亦因此「暫時」被撤下了。這事發生後,B小學的男校長則穿上裙子來聲援,這個以自身示範的聲援並非為嘩眾取寵,這份勇氣是來自於悍衛教育的專業;亦有兒童節目的主持人發言及穿上裙褲來支持。此事引起了當地很大的關注,經過會議後,結出此書適合九至十二歲的孩子閱讀,且曾獲選為「兒童閱讀優良圖書」,教育界專業人士亦正面肯定此書的價值;而A校的家長後來在細閱了書本的內容,才知悉內容並無不妥之處,加上各此,書後來又再重新上架了。儘管這本圖書可以重新上架,但更應該鼓勵的是在提出質疑時,應該先去暸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而非濫用權力來向他人施壓,成人處理事情時,更應以良好的身教作為模範,別培養孩子有「只要愛吵鬧就有糖吃」的壞習慣。

 再來,其實挺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男生穿裙子會對自我性別有錯亂」這觀點,為何男生不能穿裙子,穿了裙子就會覺得自己不是男生?以這種邏輯看來,女生穿褲子是否同樣有這種疑慮?追溯這種偏見的形成,也許是成人習慣用裙子和褲子來教育孩子區分性別,因為這比較能避免不必要的尷尬,以往華人對於性教育還是抱持較保守的觀念。「男生要穿褲子,女生才會穿裙子」就成了一種刻板印象了。(四)◇發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