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作物」變身雲南農民「土財神」

 【新華社昆明九月二十三日電】(記者許萬虎)七十七歲的廖秀桂至今忘不了二十多年前在自家荒地種下第一株咖啡苗時鄉親們詫異的目光。如今,他所在的小村莊,村民喝咖啡像喝茶一樣平常。

 廖秀桂生活在雲南省普洱市郊的南島河村。普洱是阿拉比卡咖啡的黃金生長帶,一百多年前,西方傳教士將咖啡種子帶到這裡。上世紀末開始,當地政府鼓勵農民廣泛開展咖啡種植,如今這片因茶葉而知名的土地,額外收穫了「中國咖啡之都」的美稱。

 當年,廖秀桂試水咖啡種植,並非一時興起。年輕時,他學習熱帶農藝,對土壤改良、品種選育、生態栽培頗有經驗。一九九七年,他走了十多公里山路到鎮裏領取第一批咖啡苗,回村做起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那時,村裏荒地水土流失嚴重。他小心培育咖啡樹,引水、施肥、修苗,還專門請村民手工捉蟲,五角錢一隻。「我從不使用化學除蟲劑,為的是保護土壤的微生物群,逐步提升土壤活力。」他說,種植環境好了,產量質量自然就上來了。

 本世紀初,廖秀桂的幾畝咖啡林進入穩定的生長期,幾乎年年豐產,一年幾十萬收入看得村民動了心。他無償為村民提供優質咖啡種,傳授病蟲害防治經驗,還前後招收30多個邊遠地區貧困農民,免費為他們提供宿舍、教他們種植技術。

 「很多來我家務工的農民,後來靠種咖啡家裏都蓋上了新房、買了新車。」他說。

 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普洱市咖啡種植面積已接近八十萬畝,咖啡豆產量五點八六萬噸,年咖啡交易量超過十萬噸,佔中國咖啡總產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最近幾年,為提升普洱咖啡議價能力,當地政府鼓勵咖農向精品咖啡種植轉型。

 「有了品質意識,普洱陸續有一千多戶農民開始為國外知名連鎖咖啡店供貨。」他說,達標的咖啡將按照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收購,「價格更透明,小小的咖啡樹也漸漸成了大山農民的『搖錢樹』」。

 除了咖啡,澳洲堅果也是雲南知名「洋作物」。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雲南開始對澳洲堅果進行引種。

 臨滄市永德縣大雪山鄉勐旨村在地圖上名不見經傳,但它卻是著名的澳洲堅果產區之一。從前,村裏山山嶺嶺都是苞谷棒子、土豆秧子,雖然收入微薄,但大多數扛慣了鋤頭種地的農民舍不下老本行,只有一個人不同。

 他叫畢家富,年近七旬,是村裏的澳洲堅果種植元老。當年,他無意中從一本雜誌中了解到澳洲堅果培育環境和高附加值,覺得家鄉的氣候正適合,於是決心試一把。

 畢家富跑到縣裏爭取到一百株澳洲堅果苗,回到村裏,選地、育苗、定植、施肥,一年四季忙不停。

 三年開花,三年掛果。二00一年,畢家富家的五畝澳洲堅果迎來第一次掛果,此後產量逐年攀升,每畝收入最高達一點六萬元左右。看到老畢嘗到了甜頭,鄉鄰們漸漸轉了心思,找上門買樹苗、學技術。

 「從前種苞谷,一年下來辛苦不說,每畝收入有時還不到一千元。」畢家富說,澳洲堅果果仁質細、酥脆,不愁銷路,如今每年掛果季,收購商趕著來,有時農民還沒來得及採摘,樹上的堅果就被預訂完了。

 目前,臨滄市八個縣(區)的十七萬餘戶農戶投身澳洲堅果產業;澳洲堅果種植面積接近二百萬畝,初掛果面積二十三萬畝,產量五千七百餘噸。

 村裏有了可持續的產業,村民就不容易返貧。畢家富說,遠道而來的「洋作物」是雲南農民的「土財神」,不光會「生錢」,還讓一座座山頭更美麗。◇